運輸界未來引進外勞助力前景發展


Categories :

近期巴士票價調整

近日,九巴及城巴向政府提出票價調整申請,分別要求平均每程加價不足0.5元及0.8元,此舉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。在當前艱難的經濟環境中,合理的票價調整對公共交通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。然而,在市民普遍擔憂生活成本上升的情況下,政府有必要考慮運用隧道基金來減少加幅,並探索其他可行解決方案。

經濟影響因素

香港經濟疲弱,新冠疫情後乘客數量未能恢復常態。人口老化導致社交活動減少,加上周末北上消費與長假期外遊的人數下降,本地出行的需求也隨之減少。移居潮使部分社交活躍人口流失,而新來港人士尚未習慣於頻繁外出,這些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改變。例如,九巴近二十年來平均每三年才申請一次車費調整,根據去年經營狀況,僅有微薄盈餘,稍多幾天遇上颱風,全年盈利便可能歸零。

隧道基金的角色

2018年成立的「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」,原本目的在於將豁免巴士隧道費的金額存放於基金內,由政府決定在需要時降低乘客的車費負擔。目前九巴在該基金已積累約4億元,歷年來政府多次利用該基金減輕乘客票價壓力。2021年及2023年,九巴的票價增幅中,分別有2.7%和1.6%由該基金承擔,這樣乘客實際負擔因此減少超過30%。今年更需增加基金承擔金額,以減輕經濟蕭條期間的票價壓力。

新能源轉型的挑戰

全球推動綠色轉型的背景下,巴士公司面臨著轉型為新能源運輸的壓力。然而,這一轉型所需的龐大資金投入以及對現有運營的挑戰,令巴士公司財政負擔加重。電動巴士的投入成本較柴油巴士高出50%以上,若巴士公司長期未能達到合理回報,便需減慢綠色運輸發展的步伐,讓公司有更多時間去調整及適應,這可能導致與政府及社會的綠色轉型目標背道而馳。因此,巴士公司必須在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,尋求合理平衡點。

人手不足的問題

目前香港公共交通行業亦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。工資成本佔巴士公司總營運開支的60%,而人力資源市場的緊張使得吸引與留住人才成為挑戰。要改善員工待遇,否則可能迫使政府借鑑其他行業的做法,允許合資格的外勞進入巴士司機行列。

政策建議與討論焦點

根據勞工及福利局長的研究,香港未來幾年可能缺乏18萬名技術工人,但專營巴士司機並未納入任何輸入外勞計劃。新加坡及澳洲等地的公共交通系統,均通過引入外勞緩解人手不足問題,提高服務質量及效率。同時,這也能為本地勞動力市場注入新鮮血液,然而,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提供支持,以確保外勞符合本地標準與需求,並規範本地司機與外勞司機的比例。

香港的巴士公司屬私營企業,與多數國家的國營企業補貼不同,因此合理的票價調整是公共交通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。立法會將討論巴士加費事宜,如何有效利用隧道基金、支持巴士公司引入綠色環保設施,以及是否考慮引入外勞解決人手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